2020年1月,教育部、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《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》,开启山东省职业教育“一年成式、两年成是、三年成事”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。山东商务职业学院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,紧盯“高地建设”创新、改革、引领等关键要素,围绕职业教育“为产业发展提供有能力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”最重要的定位,扎根山东,深耕粮食,着力提质培优,努力打造“行业领先、特色鲜明、全国一流”的高职院校。
以“高地建设”为引擎,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。一是主动适应现代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发展,紧紧围绕品质兴粮、科技强粮、服务助粮,以“AI+专业”为主线,持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,形成了“以粮食为核心,以信息技术、智能制造和商贸服务为支撑,一二三产专业融合发展”的专业布局,组建了粮食工程、区块链智能应用、智能制造、智慧商贸等8大专业群,构建起“人工智能+”组群发展的现代粮食专业集群,全面服务于智能技术驱动下的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业态、新岗位。二是创新“六融合”人才培养模式,完善融合粮食元素、先进要素、“1+X”证书的“平台+模块”的专业群课程体系,实施“三阶段四层次”学生学业思政教育全生命周期管理,促进了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、职业素养与专业素养的有机衔接,打通了培训课程与学历课程学分互认、学习成果积累和转换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大大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。三是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、行业企业联动的课程调整机制、反馈机制,开展项目化课程改造和“AI+”转型,建设了120门项目化课程、20门虚拟仿真课程,开发了5个“X”证书培训包、15部新业态教材,同时积极推进 “AI +”教育新形态,开展翻转课堂、混合式教学,打造了一批高职“金课”、教材“精品”、教师乐教、学生乐学“金课堂”。四是按照“系统导向、功能复用、虚实结合、内外联动”的思路,联合鲁粮集团、阿里巴巴集团等行业头部企业打造了5个集实践教学、社会培训、企业真实生产、社会技术服务和创新创业于一体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,升级改造了5个场景式、跨专业、共享型、企业级实训基地,有力提升了实训基地共享度和使用绩效。
3年来,学校获批“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性基地”,入选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、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性职业院校,建成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、省级品牌专业群3个,建设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,获得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4项。学生在省级及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奖78项,其中国家级奖项14项。
以“高地建设”为载体,全面打造技术积累中心。一是聚焦山东省“十强”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和现代粮食产业关键环节,组建跨学院跨专业的项目研究团队,搭建彰显专业特色、融合社会资源的科研平台,建设了7个应用技术研发中心、3个公共技术服务中心、3个“高端”智库,形成了省、市、校三级科研平台体系。二是以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为基础,完善技术研发项目引领人才培养方向、实训中心转化为工程技术中心、技术研发成果融入教学资源、技术研发团队支撑教学创新团队的机制,引导技术研发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、直接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,全面助推优势专业打造、传统专业升级。三是完善科研分级管理、分类评价机制,修订了《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》等文件、出台了《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科研业绩奖励实施办法(试行)》等文件,形成了“10+2+1”科研管理制度体系,建立起导向明确、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分类评价标准和开放多元的评价方法。四是建立健全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,优化完善教师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转化流程,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和创新活力,提升了科技成果的价值以及转孵化效率,有力推动科教协同、产研融合。
3年来,学校获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、省级科普专家工作室1个、省级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5个、市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;立项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17项,科研经费7.7万元;获授权专利136项,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7项;承担横向科研项目175项,技术服务到款额1296.35万元。
以“高地建设”为抓手,全面提升双师队伍水平。一是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,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师德养成,实行师德师风承诺书制度,通过建强“一个阵地”、打造“两层体系”、推进“三个结合”、创新“五大载体”,演绎和构建激扬生命的学校精神文化,让“艰苦创业、甘于奉献、勇于创新”的商务精神入脑、入眼、入心、入行。二是依托与中裕集团等企业建设的6个教师培养培训基地、12个企业实践基地,全面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,同时不断创新校企“共聘共育”联合引才模式、校企“互建互聘”联合用人模式,形成了校企人员互动交流机制,实现企业技术专家与学校专任教师双向顺畅流动。三是不断完善教师考核、评价和激励等制度,创新教师管理机制,推进打造立体交叉式教师职业发展通道,构建起教师队伍分类分层管理与支持体系,全面激发了教师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,促进了高水平专业化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。四是实施青年教师优培计划、骨干教师精培计划、专业带头人高培计划、名师大师引领计划、兼职教师队伍提质计划,以“教学名师团队”“大师工作室”为平台,发挥传帮带、师带徒的优良传统,突出“双师”培养、“双师”保鲜、“双师”提升、“双师”示范,形成了“青年教师-骨干教师-专业带头人-名师大师”四级梯队培养机制,推进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提升。
3年来,学校获批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;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1项,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4项、三等奖3项;获得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三等奖3项;1名教师入选省级青年技能名师。
以“高地建设”为纽带,全面深化产教校地融合。一是以建立健全校企共同决策、成本分担、文化融合三大机制为核心,构建起多主体协同、多元化治理、多要素衔接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,推动政产学研多元主体一体化融合发展,着力打造“利益共享、风险共担”的校企命运共同体。二是聚焦区域新一代信息技术、人工智能、先进制造等支柱产业,建设了8个特色化的产业学院,在6个人产业学院完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,在2个产业学院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,勾勒出职业教育产教对接谱系图,优化了“人才供给端”,实现与产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。三是主动融入区域校地融合发展战略,基于“共建、共育、共管、共享”的原则,与家家悦等企业成立了5个企业工作室,与金盛集团等企业成立了5个企业实验室,与腾讯云等企业建立了10个创新实践基地,与蓝色智谷等重点园区建设了3个创业孵化基地,丰富了“小、精、灵”校企合作载体,提高了资源利用质量和育人质量。四是优化完善粮食职教集团运行机制、治理体系,充分发挥集团成员单位各自优势,围绕区域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战略新兴产业,开展集团间企业新型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培养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等合作,推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数字创意、智慧旅游、乡村振兴等项目研究,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。2020年,学校牵头成立的山东省粮食职教集团入选国家首批示范性职教集团(联盟)培育单位。
以“高地建设”为契机,全面重塑内部治理体系。一是打造“1+4+N”内部治理制度体系,即:以《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章程》为统领,以党委权力、行政权力、学术权力、民主监督权力为核心,以学术委员会制度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、绩效考核制度、校院二级管理制度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管理制度等重大制度为保障,全面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保障职业教育转型发展。二是理顺学校内部治理主体关系,推进大部制改革,压缩管理层级,学校将职能相近、业务相近、资源共享的部门进行整合,25个职能部门压缩到15个,解决了职能交叉和权力界限不清问题,实现“小部门大职能”。三是下移办学治校决策权力,出台了《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校院二级管理实施办法》,构建了二级管理目标体系,形成了学校引导、职能部门协调、二级单位自主办学的运行机制,厘清了人、财、物、事等管理权限下放清单,明确了二级学院人事任免、岗位设置、职称评审、人员招聘、薪酬再分配、经费预算等权力。四是建设现代内部治理平台,基于“大平台”+“微服务”的理念,升级完成了云平台等7个应用支撑平台,建设完成了数据智能服务平台,初步构建起教育治理的大数据模型,基本实现人才培养数据、学生日常行为数据、网络运维数据、智慧管理业务系统数据的集中展现和综合分析。五是强化督导体系建设,形成了具有商务特色的“三化”内部监督机制,即:内部监督机构系统化、内部监督常态化、内部督导智能化。2021年,学校荣获全国高校智慧高校管理突破奖。